新书推荐 | 李松睿著《时代的面影——当代文艺论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近代文学研究 Author 近代文学研究
《时代的面影——当代文艺论集》李松睿 著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扫描二维码即可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李松睿的十九篇文艺评论,涉及当代文学、影视剧以及美术领域等。虽然分析对象各不相同,但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考察文艺作品的形式特征,思考形式上携带的社会历史印痕。
李松睿在这本书里回答了自己的疑问。真诚有力的文学研究,都生发自研究者的生命经验和现实困惑。批评工作并不一定只是所谓灵魂的冒险,它可以而且应该成为身处学院的知识分子面对世界、介入现实的一种独特方式。
作者简介
李松睿,1983年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与文化研究。曾经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读书》等学术刊物发表各类论文七十余篇。
李松睿
目 录
序
第一辑 时代的症候
“紧紧抓住时代”——谈徐冰的艺术创作
时代的面影——谈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脸油画”
“自我批评与正义继承的道路”——新旧版《心灵史》对读
以“信仰”的名义——论电视剧《潜伏》
“小时代”的模范居民——读陈栢青的《小城市》
沪上传奇与异邦故事——谈朱晓琳近年来的小说创作
第二辑 书写的困境
“生命政治”与历史书写的困境——论莫言的长篇小说《蛙》
思想出场的空间与可能——读刘继明的长篇小说《人境》
多余的人如何归来——论电影《秋之白华》
后革命时代的艺术与爱情——谈新编黄梅戏版《雷雨》
弱者的姿态——评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
第三辑 危机时刻的想象
社会转型与“灵氛”的消逝——以《大宅门》系列电视剧为中心
多重镜像中的叙事——谈2013年版《了不起的盖茨比》
《盗梦空间》:归家故事与光环的消逝
帝国斜阳——托马斯•阿尔弗雷德森的电影世界
第四辑 域外镜鉴
黑洞、暴力与无悔的青春
星辰陨落,何日再现?
为什么生活在一起是如此艰难?——读马琳娜•柳薇卡
杀戮面前,要真相还是遗忘?
后记
吴晓东序
李松睿当年从复旦读完本科,选择负笈北上,回到故乡京城,到燕园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松睿博士毕业也已经有四年多时光。我有幸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导师,从某些方面见证了松睿的成长,欣喜地看到他在学术道路上开始走向成熟,尤其欣慰于松睿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学风格与学术自觉,也多少预见到了他未来的研究历程所蕴含着的可能性。
能否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自为的学者,一个内在的衡量标准是对学科规范、理路和研究方法论本身是否有独特的思考和自觉。作为现代文学出身的研究者,李松睿求学过程中,在专注于文学史学科的专业训练的同时,也一直对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论保有持久的兴趣,甚至直接影响到他对文学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在松睿讨论姜涛的新著《公寓里的塔》的一篇题为《文学的位置》的文章中,就体现了松睿对文学学科自身现状和前景的思考和困扰:
文学研究究竟应该固守文学的“本分”,在自身学科的疆域内深耕细作,还是应该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以跨学科的视野反思文学本身?如果选择前者,是否会使自己成为学术生产流水线上的专业工人,而如果选择后者,又是否会在向历史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那里借鉴思想资源时,模糊了文学研究自身的边界,使其成为相邻学科的附庸?文学,或者说文学性,又究竟在文学研究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它是一种必须要予以解构的意识形态,一种美学上对研究者的禁锢与束缚,抑或是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
松睿的这篇文章正是以这一系列的追问与困惑告终的,并声称“这样的困惑”“变得越来越深,久久萦绕在心头”。对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对文学性的位置的思考,对何为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的反思,堪称是职业生涯所面对的最根本性的几个问题之一。而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所面对的这类具有本体性的困惑可能会相当长久地“萦绕在心头”。而保有如此这般的困惑往往是一个文学研究者永葆学术热情的原动力之一。松睿的困惑因此是可贵的,而更可贵之处是松睿通过自己的研究一直在对困扰着他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问题意识的探索。而在这篇《文学的位置》中,我觉得松睿大体上已经找到了一部分答案:“真正有抱负、有思想的研究者永远都会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带入到研究工作中去,聚焦那些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生命体验”与“核心问题”或许就是松睿在自己的研究实践中感悟与提炼的关键命题。
此外,还可以说说松睿堪称广泛而驳杂的阅读视野。松睿的兴趣从来没有囿于现代文学领域,外国文学、当代文化、影视、美术都一度进入过松睿的阅读以及研究视野。因此,松睿工作之初去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评论》杂志做编辑就显得顺理成章。松睿在北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电影以及电影理论与批评,一方面因为仰慕戴锦华老师,一直参与戴老师主持的读书会,其间在影视领域或许比现代文学有更深的钻研,也在读书期间写了一些影视评论。另一方面可能就与后来成为松睿夫人的赵柔柔女史有直接的关联,柔柔是戴锦华老师的博士生,俩人珠联璧合之后,我见到戴锦华老师就很高兴地戏称亲家。
松睿和柔柔对西方新潮影视作品如数家珍。记得俩人喜结良缘不久曾来我家聊天。我说起自己喜欢韩剧,结果让新婚伉俪掩口葫芦,说我正处在追剧一族鄙视链的最低端。大概出自对钱钟书《围城》中一段话的模仿,坊间流传一个鄙视链的说法: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而看日剧的则鄙视看韩剧的。当时我很是汗颜,当即请松睿夫妇推荐几部处在鄙视链高端的英剧美剧看看。记得他们推荐的英剧有《冰与火之歌》和《黑镜子》等。我有如获得了独门秘籍、观剧宝典,当晚就找到了网络上的《冰与火之歌》打算一睹为快,但惭愧的是竟然看不进去。硬着头皮看了十多分钟,便当机立断地弃剧,找来正在追的韩剧,有滋有味地继续看了下去。
不过我依然经常让松睿柔柔推荐热映的影视作品以及学界和读书界流行的理论著作和畅销书,也由此深深意识到什么是所谓的后喻时代。在当今的后喻时代,老师一辈每每感叹自己的落伍,读书、影视界的最新动态,我就常常是从自己的学生那里了解的。也正是松睿最早向我推介刘慈欣的《三体》,我就买来了三部曲,看到一部比一部厚,就有些望而生畏,让松睿推荐其中最好看的一本先了解一下,松睿说那还是先看第三部吧。结果我如醉如痴地读了《死神永生》后一发不可收拾,不仅补看了前两部,还把刘慈欣的所有科幻作品能买到的都看过一轮。与松睿交流心得的时候,发现除了《三体》之外,我们都觉得从小说叙事的意义上说,《球状闪电》是刘慈欣最优秀的作品。此后我又陆陆续续重读《三体》和《球状闪电》,至今已经读了三四遍。如果说文化反哺是所谓后喻时代的最基本特征,那么我其实一直受惠于自己的那些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新潮学生们。
《三体》
《球状闪电》
或许也是受夫人的影响,松睿的“潮”还表现在对伊朗和波斯以及其他西亚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他曾与夫人携手在伊朗大地上漫游,感受对国人而言更为新奇和浓郁的异域情调,甚至认为中国学人了解西亚和非洲比起欧风美雨来说更为重要。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天真与感伤的小说家》、伊朗作家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以及以色列作家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等作品,我都是在松睿的建议下找来读的,而且都是一读就放不下。
松睿与我共同的一个阅读兴趣指向,也正是外国文学领域。大约一年前,我向他咨询最近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什么好看的吗?他当即推荐了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被掩埋的巨人》。前些天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刚刚传来,就有朋友把石黑一雄的14部作品的中译本书单发到群里,松睿跟帖:“都看过,觉得看《长日留痕》和《远山淡影》就好。”友人夸赞松睿的阅读“前沿的很”,松睿回复说:“石黑一雄不前沿啊,成名多年了。”群里马上就有同仁转发松睿为《被掩埋的巨人》写的评论。在对《被掩埋的巨人》的小说叙述模式和文体修辞加以分析之后,松睿抒发的是更大的关怀:
因此,阅读《被掩埋的巨人》,会渐渐对石黑一雄心生敬意。虽然他生于日本长崎,后随家人来到英国生活,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并与拉什迪、奈保尔一起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不过这位小说家似乎很少顺理成章地描绘来自亚洲的少数族裔如何面对欧洲异域文化的冲击,而总是在作品中关心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就像这部《被掩埋的巨人》,尽管有着奇幻文学的外壳,但这并不妨碍作家在其中思考非常严肃的话题,直指今日全球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仇杀。对比之下,我们中国的当代作家就显得少了几分“野心”。什么时候中国小说家能够不再描绘个人内心世界里的小小悲欢,不再执着地构建种种东方主义式的奇观,而是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思考这个时代的变化,直面世界对全人类提出的挑战,那才是中国文化崛起,获得文化自信的标志。
《被掩埋的巨人》
作者〔英〕石黑一雄
译者周小进
类别 图书 / 虚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6-01
提供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字数约 185,000 字
ISBN9787532770243
这是松睿在对小说形式保持始终如一的敏感的同时所生成的更为超越的观照视野。这也是我更乐于见到的研究视野,预示着松睿学术思考的渐趋丰富。而松睿对影视的关注、对当代文化的兴趣,对艺术批评的涉猎,对外国文学的阅读,都标志他的兴趣视野和研究前景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松睿做了《艺术评论》以及《文艺研究》的编辑之后,他对文字的敏感度也增强了许多。据他自己说,他几乎要修改所有的来稿,无论作者是成名人物,还是初学写作者,甚至称得上有文字的洁癖。我自己给他的文章,也都经过他对文字的精心打磨,有时是大段的删节,返回来的修改稿几乎满篇标红,都是他在文字和表述方面字斟句酌的结果,至少比我当年做导师时改他的文章下了更大的功夫。如果说一个编辑有所谓的职业伦理的话,松睿也当是正在践行的过程中。在我看来,当今的学界不缺好的学者,缺的是学者身份的好编辑。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对松睿有过期许,这篇为松睿的新著《时代的面影》的序也愿以此作结:“松睿有比较丰沛的文学感受力,擅长对文本的精细的分析。因此,在对相关的文学历史进行整体性描述的同时,本书同样引人注目的正是对作家的体贴,对文本的感悟,对小说形式堪称精到的分析。这些特点与松睿的理论视野有效地结合,使我们看到一个文学素养全面而均衡的青年学者已然崭露头角。我也很欣喜地看到,松睿通过这部博士论文的写作,开始成为自觉的学者,并显示出自己的渐成风格的研究品性。近来,他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也开始丰富多彩,影视批评,艺术评论、外国文学研究,都正在成为他关注的领域。而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著,奠定的是松睿进入历史、同时进入作家的心灵和文本世界的坚实的基础。作为他硕士生和博士生阶段长达七年的导师,我衷心祝愿松睿在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自为的学者的路途中越走越远。”
2017年10月15日于京北上地以东
THE
END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近代文学研究”,感谢公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我们!
本期编辑:陈超
推荐阅读
新书预售丨大咖齐聚,领域全开:12种新书全面预售
书讯No.6│2018年度拉美新书(译著)
《长安十二时辰》观剧必备图书
为什么生活在一起是如此艰难?——读马琳娜·柳薇卡